亚博体育- 勇士新四巨头名单
<!--IMAGE_MARKER_0--> <strong> 出版信息:亚博体育官方网站</strong><br/> <strong>出版社:</strong>现代出版社<br/> <strong>书名</strong>:中国漫画史<br/> <strong>主编:</strong>陈维东<br/> <strong>编辑推荐:</strong><br/> 1.亚博从远古至今,总揽中国漫画历史全貌的一本学术典籍。<br/> 2. 全景纵览中国历代漫画表现、发展及变化形式,知晓历代漫画大家、作者。附录中国全系漫画作者名录及中国动漫发展大事记。<br/> 3. 全彩精印,详实史料、巨量漫画原作图片呈现中国漫画各时期的精彩。<br/> 4. 政府指导,历时4年,专家班底权威编著。<br/> <strong> 内容介绍:</strong><br/> 本书为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指导编著的中国漫画史,由天津神界漫画公司组织编著,陈维东主编。<br/> 中国漫画近二三十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漫画不仅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产业化中的一支新生力量,有深入人们生活方方面面之势。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出现系统整理中国新形式漫画发展过去与现在的著作,是为本书编著的缘起。<br/> 本书以“大动漫”的概念为起点和基点来构思全书的写作。与过去的漫画史著作中,漫画和连环画分开入史不同,从中国今日漫画的现状来探本溯源,传统意义上的漫画和连环画是漫画发展的两个源头,共同缔造了中国漫画今日的成就;同时,本书吸收了绘本、插画、动画抓祯的漫画书、新媒体形式中的漫画作品和cosplay漫画等新形式漫画的入史。对于一些在传统媒介上没有得到认可而在其他媒介红火的作品也以开放的姿态接收。本书编著中大量参考已出版的漫画史类著作,在报刊、杂志、年鉴和网络等途径上海量收集资料的同时,对杂志主编、网站主编、手机动漫运营公司项目负责人、各个动漫协会和漫画协会及图书的发行商等进行了采访。<br/> 本书的编著基本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理论的建树性、知识的丰富性和阅读的趣味性。编写中注重对史料还原和思辨索源,把史实放置在经济、文化、政治和思想的大背景下对其钩深致远;写作上在漫画的“人物” “作品” “机构” “事件”的四大分支间交错穿梭,力求内容的全面;图书的编排形式上图文并茂,灵活运用各种小版块消除阅读沉闷,增加阅读兴趣。书后按时间顺序附录中国漫画的人物、事件。<br/> 本书对中国漫画界与对动漫感兴趣的读者有出版价值和意义。<br/> <strong> 主编简介:</strong><br/> 陈维东,中国著名漫画编创人、漫画理论家、漫画社会活动家。 “天津神界漫画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致力研究、探索开创了中国原创漫画规模化、产业化、流程化全新生产运营体系,,对中国漫画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做出了贡献。<br/> <strong>本书目录:</strong><br/> 第一章 渊源有自来:历史上的漫画(远古—1976)<br/> 综论<br/> 第一节 _匕首投枪:烽火中淬炼的战争时期漫画.<br/> 第二节 _起伏跌宕:曲折发展的新中国十七年及“文革”时期漫画<br/> 第二章 继往开来:百花竞芳的新时期漫画(1976—1994)<br/> 综论<br/> 第一节 _枯木逢春:讽刺幽默漫画的全面发展. _<br/> 第二节 _家弦户诵:连环画的再次风靡.<br/> 第三节 _情势陡转:连环画的瞬间式微.<br/> 第四节 _铺天盖地:外来漫画的风行.<br/> 第五节 _锐意求新:漫画创作新形式的初步探索. _<br/> 第六节 _排山之势:政府对盗版漫画的全面封杀. _<br/> 第七节 _新漫画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渊源.<br/> 第三章 上下求索:“5155工程”时期的漫画(1995—1999)<br/> 综论<br/> 第一节 _“5_1_5_5_”工程时期新漫画产生的社会土壤_<br/> 第二节 蜿蜒前行:“5_1_5_5_”工程的漫画期刊._<br/> 第三节 _大浪淘沙:市场沉浮中的工程外漫画期刊.<br/> 第四节 _破茧成蝶:漫画家成长与漫画佳作的涌现.<br/> 第五节 _承前启后:“5_1_5_5_”工程对中国原创漫画发展的影响.<br/> 第四章 万象更新:市场化时期的原创漫画(2000-2005)<br/> 综论<br/> 第一节 _乍暖还寒:中国原创漫画期刊的再次跌宕.<br/> 第二节 _新秀辈出:漫坛涌现的生力军<br/> 第三节 _切磋琢磨:漫展与漫画大赛的举办.<br/> 第四节 _视觉盛宴:历史悠久的插画艺术._<br/> 第五节 _应时而荣:绘本的迅速走红<br/> 第六节 _唱响新生:市场化时期新漫画的整体走向.<br/> 第五章 异彩纷呈:初露端倪的“中式漫画” (2006-至今)<br/> 综论<br/> 第一节 _人心所向:促使“中式漫画”兴起的多方因素<br/> 第二节 _木铎扬声:“新中国漫画”理论的提出与应用 _<br/> 第三节 _相得益彰:原创期刊发展模式与周刊化推广<br/> 第四节 _硕果累累:漫画创作队伍的壮大和漫画佳作的丛生<br/> 第五节 _雨后春笋:种类繁多的动漫活动<br/> 第六节 _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原创漫画在海外<br/> 第七节 _更上层楼:原创新漫画试水产业化<br/> 第六章 时代之光:信息化发展的原创漫画<br/> 综论<br/> 第一节 _枝蔓伸展:网络动漫的风行<br/> 第二节 _欣欣向荣:势头强劲的手机动漫<br/> 第三节 _前途似海:数字新媒体动漫的广阔前景<br/> 第七章 方兴未艾:政府大力扶持下的中国动漫产业<br/> 综论<br/> 第一节 _动漫的内涵形式和动漫产业的内核<br/> 第二节 _国际动漫产业发展简史和基本模式<br/> 第三节 _政府主导下的中国动漫产业<br/> _第四节“大动漫”产业观的提出与推广<br/> 第五节 _政府主导下的中国动漫展会<br/> _第六节 _漫画在动漫产业中的重要作用<br/> 第八章 殊有异趣的港台漫画<br/> 综论<br/> 第一节 香港漫画<br/> 第二节 _澳门漫画<br/> 第三节 _台湾漫画<br/> 附 录<br/> 附录 1中国漫画家名录<br/> 附录 2中国动漫产业大事记<br/> <strong>综论</strong><br/> 就现代意义上称呼的“漫画”而言,应该是18 世纪时期随着西方报业兴起而问世的一种新兴绘画表现形式。在世界绘画与中国绘画发展史上,虽没有“漫画”这一称谓和画种,但根据现代定义漫画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来看,无论是类似“漫画”作品还是与“漫画”异曲同工的表现形式并不少见。在一些古代岩画、石雕、石刻、壁画和文人画中,很早就已经出现了类似“漫画”语言的元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图案、魏晋时期佛教石窟壁画和唐宋宫廷市井风俗画中,都出现过生动的具有连环剧情的叙事性图画。<br/> 近代传播媒介的第一次变革,是伴随着印刷技术的变革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典著书籍通过印刷进行大批量复制成为现实可能,漫画也由此随着图书和报业的兴起得以诞生成长。真正具有现代漫画语言特征的独幅漫画刊载于报纸上便起步于18—19 世纪的欧洲,主要在英国流行,最初随着报业的发展见诸报纸,而后又慢慢出现在杂志、图书等出版物上。19 世纪下半叶,漫画随着欧洲移民进入美国,随着美国行业的兴起和印刷技术的逐步提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具备更完整的语言与表现形态。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漫画又从欧美国家迅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受其影响也诞生出自己的现代漫画。19 世纪中后叶,在外国漫画的影响下,“漫画”这一艺术表现与传播形式开始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并很快成为报纸上的常客甚至是固定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向促进了所刊载漫画的的常客甚至是固定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向促进了所刊载漫画的报刊主体快速发展。至20 世纪上叶,由科学技术引发的第二次传播媒介大变革,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等全新传播媒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推动了电影动画短片、电影动画长片、电视动画片的问世与快速发展。而这一时期电影电视的镜头语言又深刻地影响了叙事性连环漫画的语言变革。20 世纪后半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大爆发,不但促使漫画、动画的创作方式从过去手绘逐步转为结合电脑软硬件的CG 创作,还派生出更加新颖广受欢迎的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新媒体动漫产品。21 世纪初,在传媒生产介质、传播平台、传播形式大融合的数字时代背景下,动漫的内容与消费也开始走向了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大动漫”由此诞生,“大动漫”产业发展观也由此成为中国动漫发展的主脉搏。<br/> 漫画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漫画的艺术表现和绘制风格特征基本与传统绘画一脉相承。形象塑造时多以线条作为基本手段,在画面布局上再以文画结合,将作者的情绪寓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创作手法上也常常针砭时弊,以寓意、象征、隐喻等夸张手法或含蓄或直白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记载攻占事迹的连环图画,已经具备了连环画的某些基本特征。两汉时期也出现了以壁画形式描绘有说教意义的伦理故事和奇幻神话传说,如《柳下惠覆寒女》《嫦娥奔月》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普及,绘画中越来越多融入了佛教文化,在保留下来的敦煌壁画中就有大量用连续性叙事性绘画表现佛教教义的故事,其中以《佛说九色鹿经》最具代表性。两宋时期,市井文化开始流行,人物画和风俗画格外兴盛。同时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在书籍中配以连续性的图画,在使得版面愈加精美的同时提升了书籍的可读性。元明时期,在小说与剧本中出现了大量连续注释性插图,如《新刊全相注释西厢记》和《西厢记》。明代流行的章回体小说中大多附有线描插图,有些书一回故事就附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被称为“回回图”。到了清代具有连续性情节的年画开始出现,如以生产为题材的连环图画“耕织图”“棉花图”等,在文学作品创作出版方面更继承了元明以来的传统,插图更为精良。譬如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追根溯源,可以说讽刺画、连环图画与年画共同奠定了我国独特的叙事性绘画的传统。<br/> 清末民初是我国“漫画”从混沌走向自觉的时期,尽管这一时期的漫画只是初露端倪,但其酣畅淋漓的纯元之气,预示了它在历史舞台上必将大展拳脚。它既是人们认识现实的一个全新视角,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交流与传递的新方式。石印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我国印刷业的繁荣,讽刺幽默漫画的诞生离不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报纸、画报的风行。1840 年以后,在前所未有的民族存亡危机前,为了宣传先进文化、拯救民族,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运用石印技术大量创办报纸和画报,宣扬西方文化、反映社会生活矛盾,对清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揭露和批判。这些报纸和画报不仅为讽刺幽默漫画的发展提供了发表作品的空间,而且必然影响到漫画作品的思想内容。<br/> 漫画出现后受到报纸和读者的欢迎,很快成为报纸上的常客,一定程度上也反向促进了刊载漫画报刊的发展。清末民初的中国租界林<br/> 立,相对而言,这些特殊的“国中之国”受封建势力钳制相对较少,受西方思潮影响较多。现代意义上的“都市文化”率先在这些殖民开放城市兴起,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品位和兴趣喜好,开始对中国的出版内容及至文化艺术的内容表现方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1872 年4 月30 日,在我国最大的开放城市上海,英国商人安纳斯特·美查(ErnestMajor)等人集资创办了一份中文报纸《申江新报》,后简称《申报》。随后全国各地,以广州、上海、天津为中心出现了大量刊载漫画的报刊。除此之外,民间街坊里弄中的年画和宣传单上也出现了讽刺幽默漫画内容。<br/> 与古代漫画的含蓄、隐晦风格不同,近代漫画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尖锐、直接和通俗易懂。石印技术的成熟和报纸、画报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漫画的另一分支——连环画的诞生与发展,只是连环画与“讽刺漫画”相比更具文学叙事性、娱乐性和消费性。1884 年,《点石斋画报》以《申报》附赠旬刊的形式创刊,遂成为我国最早的旬刊画报,并成功开创了石印画报的肇端。这种画幅之间有连续性、图文结合的小画册很快在全国流行开来,尤其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但此时这种画册还缺少一个统一的称呼,上海叫“图画书”,两广叫“公仔书”,北方则称其为“小人书”。连环画出现后一定程度上再次促进了漫画报刊的发展,以广州、上海、天津为中心出现了大量刊载连续漫画的报刊与画报。1898 年7 月由谢缵泰创作,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的《时局图》是当今公认的中国第一幅严格意义上的漫画;1908 年,上海文益书局出版了朱芝轩编绘的《三国志》,也是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本石印连环画。<br/> 随着那一时期中国民众反帝爱国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漫画家也开始大批涌现并融入其中,经常发表作品的有何剑士、张聿光、马星驰、钱病鹤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小磨香油》《内阁总理》《加人一等》以及《玩弄于股掌之上》《此之谓人民代表》等。<br/> 总体来说,讽刺幽默漫画、连环漫画在我国漫画发轫之初,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都适时地迎合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发展需要。但也生逢其时,在民族自觉抗击外族欺压劫掠、教化唤醒沉睡民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在稍后时代出现的一大批更具有代表性且影响力更为巨大的漫画家及作品,如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系列、张乐平的《三毛》系列和朋弟的《老夫子》系列等对中国漫画的创立成长、发展成熟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漫画作品更强调其为政治服务的功能,特别是“文革”前后,漫画作品服务于政治的功能更加强烈突出。连环画作为我国漫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开启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空前繁荣期。以赵宏本、钱笑呆、顾炳鑫、刘继卣、王叔晖等一大批老艺术家为代表的连环画创作者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灿烂的作品和艺术瑰宝,为我国日后的漫画乃至动漫发展培养了众多的读者群和追随者,更为日后中国漫画的创作、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br/> 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由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运动两个同时发生却性质迥异的运动构成。它以专注于文化变革开始,最终复归到政治斗争,是民族沉沦之时自我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这一时期,讽刺幽默漫画创作的主体主要是知识分子,同时也出现了基础民众自制散发的漫画传单,以更直观通俗、发馈心声的视觉冲击在普通民众中宣传五四运动。五四时期的讽刺幽默漫画在时代大变革的浪潮中从懵懂走向了自觉,从稚嫩走向成熟。漫画家开始有意从事政治与社会民生主题的漫画创作,集中抨击揭露封建礼教、反映民生疾苦和军阀混战局势,体现出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诉求。与此同时,漫画这一创作形式在美术领域日渐完善成熟走向独立,作为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分支固定下来。<br/> 五四运动以后,漫画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沉寂期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很快又掀起新的发展浪潮。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全国各地的工农运动此起彼伏,许多工农组织十分重视利用简易形式的画册向不通文墨的底层民众进行思想宣传,并由此创办了大量刊登漫画的刊物,甚至产生了许多直接配合革命斗争需要的漫画宣传品。到了30 年代中期,漫画以上海为中心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高潮发展期,刊物多、作者多、作品多、专集多,为抗日战争的民心聚集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br/> 这一时期“四格连环漫画”的出现,是讽刺幽默漫画语言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演变性事件。以至于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对二三十年前的台湾漫画和大陆近十年所开创风行的“新中国漫画”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纵观世界漫画发展史我们都可以寻找到一个基本定律和发展规律:漫画语言和表现形式、表现风格的发展都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渐深、由变形到写实的过程,不论国家、地域及时期,这也是漫画发展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有趣规律。独幅幽默更加注重题材和主题的选择,更加侧重于思想的创建与表达,也注重画面创意、寓意的揣摩雕琢。而当讽刺幽默漫画由单幅逐步向多幅多格发展时,内容的故事性和叙事性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漫画故事中人物性格塑造的一致性贯通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漫画内容新闻作用减弱的同时,其文学性、故事的结构性、情节的娱乐性也都越来越复杂和越来越富有张力。<br/> 在20 年代末,中国讽刺幽默漫画逐渐由独幅漫画衍生出四格连环漫画这一新型形态。1928 年鲁少飞在《申报》发表了长篇画集连环画《改造博士》,每天一组,每组四幅。由著名滑稽小说作者徐卓呆编写脚本,由季小波、张眉荪、秦立凡分别担任背景、道具和书写画中“口吐真言”的文字,人物造型和绘画则由鲁少飞担任。这部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小市民中间的一些滑稽行为,但是连载了三个月后便停止。后来鲁少飞又创作了《陶哥儿》《毛郎艳史》和《大小囝》,这些作品虽然影响力不是很大,但是相对于两种不同的漫画表现语言的融合发展,其开创意义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br/> 在这同一时期,由叶浅予创作的《王先生》也是中国连环漫画的首批代表作品之一。叶浅予对漫画的研究和创作有着极大的热情,《王先生》的创作展示了他过人的才华,使他一举成名,并成为30 年代中国漫画史上与丰子恺、张光宇齐名的漫画大师。《王先生》和后来他所创作的《小陈留京外史》共历时十余年,他紧紧地把创作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敏锐的触角捕捉当时正在发生的并为人们所感兴趣的题材,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对后世的漫画作者们来说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而《王先生》和《小陈》也由此在中国漫画史上占有重要一页。<br/> 如前所述,四格连环漫画的产生对日后的中国漫画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随着连环漫画作品数量的逐渐增多,类型也愈来愈丰富。除此之外还有多格漫画,即是用多幅画面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桥段或情节。至30 年代,终于产生了在中国漫画史上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四格连环漫画——“三毛”系列漫画。张乐平从事漫画创作之初就受到叶浅予、张光宇等人影响,1935 年在上海《小晨报》上发表了以“三毛”为主角的四格连环漫画,情节幽默趣味浓厚。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乐平参加了漫画宣传队并迅速成为骨干。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在《申报》上发表反映国民党军队生活的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1947 年开始为上海《大公报》绘制长篇四格连环漫画巨著《三毛流浪记》,一时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张乐平的“三毛”系列作品用幽默的漫画语言、辛辣的画面表现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简练的线条、生动的人物塑造、浓重的个人绘画风格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与高度。而“三毛”这一家喻户晓的形象也基本成为这一时期漫画的标志性作品,并在之后几十年“三毛”的经典造型几乎成为中国漫画的标志性形象。<br/> 以叶浅予、张乐平等活跃于上海的漫画家所创作的四格漫画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和演变。由于四格漫画的表现语言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因此在19 世纪20 年代末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紧扣政治事件及社会大众所关注的问题,于今后几十年中国漫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台湾漫画和香港漫画。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台湾及香港四格漫画的鼎盛得益于对上海漫画传统的承袭。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文革”时期由于条件所迫,四格漫画创作与发展的土壤逐渐消失。2000 年以来随着大陆漫画环境的成熟,大批港台漫画家纷纷来到大陆进行创作,他们所带来的四格漫画再次唤起了内地对于四格漫画的记忆,一大批四格漫画作品刊载出版,使四格漫画在沉寂多年后再次达到巅峰,并促使真正意义19上四格漫画的诞生。<br/> 同时期在北方的京津地区也出现了朋弟等有影响力的连环漫画家。30 年代,朋弟的作品《老白薯》在天津《银线画报》上连载并深受读者喜爱。到了40 年代,朋弟的另外两部作品《老夫子》和《阿摩林》又分别连载于天津的两家画报,三家报纸同时连载一个作者的作品这一现象在当时国内非常少见。<br/> 在抗日战争时期,讽刺幽默漫画是工具,是具有爱国热情的漫画家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消极抗日口诛笔伐的武器,也是号召广大民众誓死保卫家园的呼号。以张乐平、叶浅予为代表的进步漫画家纷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而国民党军队中也出现了以梁鼎铭、梁中铭、梁又铭三兄弟为代表的漫画家,其以抗战为题材的漫画有《歼灭蹂躏我们民族的倭寇》《保卫大武汉》等;讽刺幽默漫画同时是艺术,是具有良知的漫画家们以饱蘸同情的笔墨对中华大地生灵涂炭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炎黄子孙斗志昂扬之貌的生动刻画。<br/>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我国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国共两党面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及国家未来走向时,尖锐的政治分歧最终使双方走向对立。在解放战争时期,讽刺幽默漫画的发展是由独立又互补的两个分支构成,即解放区漫画和国统区漫画。这两支漫画适应两条不同战线而存在,因此成二水分流之势,解放区的漫画直白明确,国统区的漫画在艺术表达上则含蓄隐晦。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解放区的漫画有了蓬勃发展之势,在漫画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漫画队伍的建设上都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由于两支漫画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解放区的物质条件异常艰苦,而国统区的漫画家在白色恐怖之下掣肘难书,只能用曲折隐晦的方式含沙射影国民政府的腐朽、堕落及倒行逆施来配合“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br/> 在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局势中,我国漫画迅速成长与成熟,充满了战斗气息。不可避免,漫画作品也受商业美术中广告画、月份牌、香烟盒等的影响,难免会夹杂有媚俗的因素。但这些媚俗甚至有些淫靡的作品有时会成为漫画刊物的保护伞。纵观整个战争时期,漫画作品中昂扬、激进的面貌是主流。相比之下,连环画的发展则呈现出与漫画不同的面貌。<br/> 民国初年,连环画的表现内容有了一些突破。1918 年,京剧《狸猫换太子》等剧目在上海上演,在广大市民中引起热烈反响,一些市场嗅觉灵敏的书商适时推出了“跟踪”京戏演出内容题材的连环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能到剧场大饱眼福的观众的欣赏需求。随后电影业在上海兴起,但由于放映成本高昂,普通民众难以承担,连环画也再次抓住民众的潜在需求,推出电影题材连环画。之后,连环画的内容又拓展到了章回小说。1927 年3 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陈丹旭的《连环图画三国志》,随后该书局又相继出版了《连环图画水浒》《连环图画岳传》《连环图画西游记》《连环图画封神传》等其他古典小说连环画。这一系列书名中的前缀“连环图画”成为此类读物的“官称”,“连环画”一名得以确立。<br/>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连环画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当时,上海街头出现了大量既租且售的租书摊,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和底层群众欢迎。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宣扬封建迷信、神怪武侠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受众和经营、出版者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整个行业过度市场化, 因而忽视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连环画作者待遇低下等。然而在恶劣的环境下,仍有曹涵美的《金瓶梅画集》、胡考的《西厢记》、汪子美的《红楼梦》等一批连环画佳作问世。<br/> 30 年代以后,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进步知识分子敏锐地察觉到连环画这一艺术形式在教育民众、改造国民性中可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于是,文艺界就连环画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以及功用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这场围绕连环画的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左联提出改造连环画的主张,但以苏汶为代表的“第三种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双方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论,而鲁迅则成为这场争论的主将。在《论“第三种人”》一文中,鲁迅指出:“(连环图画)可以产生出密开郎琪罗、达?亚博体育官方 文希那样伟大的画手。”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鲁迅还列举出很多古今中外的实例“证明连环图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除了理论、理念方面的争论,一些左翼文化人士还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引导改造连环画的理念,如良友图书公司的编辑赵家璧把鲁迅推荐过的麦绥莱勒的四种木刻连环图画《一个人的受难》《我的忏悔》《光明的追求》《没有字的故事》合为《木刻连环图画故事》翻印介绍给中国读者。尔后,1934 年4—5 月,上海《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发表了魏猛克的杂文《“旧皮囊不能装新酒”》,再度引发争论,焦点转换为如何利用旧连环图画的形式创作新连环图画。对此,鲁迅认为应该在批判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连环画创作。这场争论在客观上传播了鲁迅等左翼人士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理想,也使得左翼文化工作者意识到连环画在民众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br/> 抗战胜利以后,上海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连环画行业也是如此, 其繁荣的标志是佳作多、名家多,而佳作又多出自名家之手。当时上海的连环画作者中,以“四大名旦”最负盛名,他们分别是:赵宏本、钱笑呆、沈曼云、陈光镒。以他们为主署名编绘的连环画最受读者欢迎,销量甚好。其中赵宏本不仅是“四大名旦”之一,还享有“连环画祖师爷”的美誉。他积极改良连环画内容,并身体力行,创作了《海国英雄》《戚继光》《张巡殉国》等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以及《雷雨》《弱女》等揭露旧社会黑暗的进步作品。1940 年,赵宏本组织并成立了“连环画人联谊会”,创办“连环书店”,出版了如《阿Q 正传》《表》《上海即景》《天堂与地狱》《爱迪生》等进步题材连环画作品。钱笑呆以画古装仕女故事见长,如“青楼女”“贞女劫”“深闺怨”等,风格独树一帜,颇受女性读者喜爱,其时代表作有《飞蛾拐女》《双侠姻缘》《孤女悲秋》《鸾啼凤泣》《锦上添花》等。沈曼云的连环画作品既有滑稽题材,又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题材,至新中国成立前他的主要作品有《济公传》《十八罗汉收大鹏》《七个<br/> 红面孔》《八个黑面孔》《路遥知马力》《第一英雄》、《沈万山》等。陈光镒作品多以生动滑稽的娱乐性题材为主,作品非常受年儿童欢迎。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狮儿》《牛》《豹》《雨》《雪》《科学封神榜》《小皮匠》等,其画风偏写实,构图严谨,工整细腻,在场景方面更见功力。<br/> 从抗战时期到抗战胜利以后,除了连环画大本营上海以外,解放区的连环画也撑起了当时连环画发展的另一片天空。为了适应全面抗战的需求,解放区从30 年代就开始了现实斗争与群众文化活动密切结合的新型文化建设,连环画也在其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宣传作用。许多艺术家纷纷投身于连环画创作中去,创作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如莫朴、吕蒙、程亚君的《铁佛寺》,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 邵宇的《土地》, 李少言的《日军守备队的生活》, 杨中流的《三勇士》等。值得一提的是《狼牙山五壮士》于1945 年由周恩来转<br/> 送给美国友人,并由美国《生活》杂志印成袖珍单行本发行,后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见证。解放区连环画在思想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聚焦现实生活、对准英雄人物,表现爱国、进步思想。在艺术风格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木刻连环画。连环画采用木刻一方面是当时解放区物质条件艰苦,另一方面是当时很多深受先前木刻连环画艺术思潮影响的艺术家来到解放区,把这种艺术形式在解放区发扬光大。解放区连环画和国统区连环画一起,为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的进一步发展和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cn-sport-yabo.com/2025/09/34.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Great value for the price. Will definitely buy again.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客服态度很好,发货也很快,体验非常满意。 质量超出预期,非常值得购买,下次还会再来。
Great value for the price. Will definitely buy again. Absolutely love this product! It's exactly what I needed and works perfectly.